《科创板日报》5月22日讯(记者 郭辉)人工智能及大模型应用在今年以来引爆众多产业增长。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,AI自然成为众多厂商讨论热议话题。
(资料图片)
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会上获悉,AI的深入应用也正在让空间信息产业格局发生变革,其趋势包括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支出、缩短产业链、发挥卫星数据要素价值等几大主线。
遥感大模型密集发布
“空间信息行业的从业单位和从业人数一直在壮大,但人均产值和企业剩余利润却在逐年降低,行业已经到了必须优化升级的生死关口,而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,AI则给我们带来了如同重生般的机遇。”会上有产业人士在演讲中如是称。
从产业动态上来看,目前多家空间信息产业数据服务商正在加码AI及大模型。
比如航天宏图在当下AI大模型的浪潮中,在今年5月推出了“天权”视觉大模型,面向多模态遥感数据,目标解决现有“AI+遥感”业务模式下样本标注及模型泛化的局限性。
在大会现场,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与航天宏图展台工作人员交流中了解到,公司3月30日成功发射首批女娲星座卫星,结合公司无人机数据采集,将持续完成从自主数据资源、自主处理软件、数据行业应用完成全产业链布局。
通用AI厂商商汤科技,面向遥感领域同样有相关大模型应用。会上商汤科技业务负责人介绍,遥感是商汤成立以来一直做重要布局的行业,过去四年承接了非常多的智能遥感分析类的服务项目,基于此,研发了具有3.5亿规模的遥感大模型,推出SenseEarth平台,并在自然资源调查检测中得到了诸多应用。
SenseEarth平台已具备AI处理能力。上述负责人介绍称,AI能力让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业务系统。“过去因为数据采购难、数据贵、工具学习有门槛,导致本来有需求却难以使用遥感解决问题的用户,将会成为我们这种服务模式的主流服务客群。同时价格和技术门槛的降低,应用模式的创新,一定会创造遥感技术应用的增量市场。”
山东国资背景的空间数据服务商数慧时空,亦在会上发布AI云平台产品DIEY、推出“长城”大模型,同时宣布与科创板在审公司长光卫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据了解,双方将会在卫星数据加工处理、卫星行业应用方面展开合作,并将共同推出“卫星即服务”系列监测产品。
空间数据要素价值将得到更多发挥
如何理解这一产业趋势?AI将如何在相关行业落地?市场需求在哪?
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在与数慧时空技术负责人卢宇航交流时了解到,行业云平台及AI产品主要面向两大用户群,其一是空间产业上游卫星企业,其二是下游中小型企业。
“通常卫星企业手上有大量数据,但由于数据处理能力不足,受众领域较窄——通常只面向政府客户,导致整体数据变现能力较差。”卢宇航表示,产业趋势在于服务商通过AI技术平台,帮助数据所有方盘活数据资源,打开需求市场,让数据“下星”后,变成普罗大众可以消费的数据产品。这相当于缩短产业链,并发挥数据要素价值。
空间信息数据服务商下游客户通常多为政府客户。但卢宇航告诉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,考虑到政务客户对产品成熟度有一定要求以及其他一些因素,目前来看行业内的AI产品对民用市场的影响更大,并且预计“未来一定是会有爆发式的发展”。
卢宇航分享,他们就计划基于气象卫星,做一个分钟级的天气预报;另外在to G业务的基础上,公司也在数字产业方面向普惠金融、全域整治、保险理赔等行业开创技术新应用。
此外,产业变革亦来自内部驱动,AI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间信息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。“现实世界可以无限分割,通过遥感技术、样本标注的方式,样本是采集不完的,而通过少量数据加上大模型训练,可以更加高效地补划样本,提高地图精度”,卢宇航表示,“AI也在弥补传感器对地面不同景观的理解不足问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