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日召开的全市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,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,上半年,重庆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436.64亿元,占全市经济的58.8%,同比增长5.2%,高出全市GDP增速0.6个百分点,重庆民营经济进一步凸显出“生力军”作用。
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新设立数量创历史新高
会上,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重庆新设立民营经济经营主体32.56万户,同比增长13.44%,新设立数量创历史新高。截至6月底,全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到349.45万户,其中民营企业突破百万户,达到106.8万户。
【资料图】
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度,反映出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。以对外投资为例,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全市14家企业对“一带一路”投资8216万美元,同比上升118.6%,其中12家民营企业投资7037万美元,民营企业数量和投资额均占全市投资“一带一路”企业的86%。
税收,最能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。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全口径税收733.9亿元,同比增长34%,增幅高于全市15.1个百分点。其中,民营制造业入库税收222.3亿元,可比口径增长37.4%,高于全市24.8个百分点。
从发展质量看,截至6月底,重庆累计培育入库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48635家,较上年同期增长21.30%,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9.58%。有效期内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50家,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93%。
上市企业数量,也是反映经济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。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重庆新增境内民营上市企业5家,首发融资84.5亿元,为西部第一。同一时间段,重庆新增64家拟上市入库企业,总数达535家,民营企业占比70%。
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,重庆民间投资(不含房地产)同比增长10%,高于全市投资增速8.6个百分点。
上百项举措激发市场活力
重庆民营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,这是怎么做到的?
归根结底,靠的是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持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,提升重商程度,提高投资的便利度,降低生产经营成本,让民营企业有获得感,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。
例如,重庆专门召开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,出台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重庆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(试行)》等,通过体制机制改革,让各级领导联系服务民营企业,成为了一种常态。
工商注册方面,重庆打造开办企业全环节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体系,全市开办企业“一日办结”率超过99.5%;办税方面,重庆依法取消35项税务证明事项,先后推出简易注销、告知承诺制、征管事项前移等一系列管理创新项目,持续减轻民营企业办税负担。
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重庆出台“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”改革举措108项,并通过“互联网+督查”等方式收集近4万家企业对营商环境便利度实际感知,督促相关部门限时整改优化,多措并举解决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以社保为例,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重庆推出“降、补、减、贷”政策包,为28.76万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15.72亿元,向4719户企业发放社保补贴等就业补助3.06亿元,为2647户中小微企业减免贷款利息1.1亿元,向145户招用重点群体人数多的企业发放低利率专项贷款1.6亿元。这些受益企业,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。
又如融资成本。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半年,重庆银行业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.7%,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.33%,同比下降0.33个百分点。
10月底前实现无分歧账款全部化解
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、企业发展新问题,组织开展评估分析,迭代完善政策措施,不断提升惠企政策“含金量”。
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加大民营企业助企纾困力度。在现行“降、补、减、贷”政策包的基础上,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。对不裁员、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返还上年度缴纳的失业保险60%,大型民营企业返还30%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、登记失业青年稳定就业的,按2000元/人的标准,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。
与此同时,积极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点痛点。
其中,关于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,经信委明确表示,将推进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,在10月底前,实现无分歧账款全部化解。
关于失信问题,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推进事前信用承诺扩面,推动将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作为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检查对象抽取的主要依据,依法依规实施事后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。
关于民营企业权益保护问题,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,将聚焦产权保护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。
会上,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重庆正聚焦交通、城建、水利、能源、先进制造业、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,将形成项目清单,向民间资本推介,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。(本报记者 吴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