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是江南好风景,文旅融合恰当时。今年以来,南宁市江南区坚持以文促旅、以旅彰文,持续推动农文旅、商文旅、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发挥辖区资源优势,激发消费新活力,实现文化旅游、文化消费与乡村振兴、城市科教文艺事业发展的互融共兴。
农文旅融合助乡村振兴
7月28日,江南区江西镇那廊村四季那廊景区的葡萄早已成熟。临近正午,走进阳光玫瑰葡萄园,空气中甜蜜四溢,两三名女工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,为景区接待准备特色农产品。看着阳光下晶莹剔透的葡萄,四季那廊生态园经理陈恩帅满脸笑容,他说:“从今年春季3月份到现在,我们已经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据了解,近年来四季那廊生态园游客人数逐年迅速增长,年均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。其中,旅游团队递增的速度非常快,逐年增多的游客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,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四季那廊景区女工正在采摘葡萄。朱倪萱摄
为扩大当地群众增收,四季那廊景区积极开展科教活动,促进景区客流量增加。“现在随着暑期研学活动的开展,每天有30多名附近的村民来园区做临时工,每人每天可获得120-150元的工资。”陈恩帅说。
那廊村正通过“风貌改造”工程,结合村庄特色,以墙为纸,打造“一村一景”。江南区江西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陈进猛说:“那廊村基本实现了‘三步一景’‘五步一观’。节假日吸引附近、外地游客前来打卡,充分带动了周边群众农产品的销售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”
如今,四季那廊景区配套建有游客中心,含餐饮、住宿、棋牌、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合院,以及停车场、水果采摘区、活动拓展区、烧烤区、儿童游乐区、真人CS等休闲基础设施。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,四季那廊景区已成为周边居民旅游休闲的新去处。
商文旅融合建美好生活
7月28日下午,在江南区邕江之滨的南宁剧场,6位年龄不到8岁的孩子,正在练习桂戏的动作姿势。他们之中有的绷直身体紧握花枪,有的转起了红手帕。剧场后的非遗木偶小课堂上,另一群孩子正用自制的手偶,排练着一出木偶戏。
据介绍,为满足小朋友们对演艺学习的需求,南宁剧场开展针对性服务。“我们根据剧场所掌握的一些演艺资源,比如非遗木偶,一方面用来安排中小学研学课程,另一方面通过小课堂的培育锁定亲子家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。”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经理李鹏介绍。
正在南宁剧场学耍花枪的孩子们。朱倪萱摄
今年以来,南宁剧场已策划演出20余场,打造了“周周有演出,月月有精品”的常态化演出品牌。不仅如此,南宁剧场目前正积极打造可放映电影、又可做演出的跨界融合小剧场阳光东南亚·星光影剧院。
下一步,南宁剧场将继续常态化引进区内外优秀演出剧目,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的高水平舞台艺术精品,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体文旅融合塑资源活力
目前,江南区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纵深化、体育产业社会化、重大赛事品牌化发展,努力提高体育各项事业质量效益。辖区现有南宁市“特色体育项目特色学校”15家,正在形成“一校一品牌”;单项体育协会3个;体育俱乐部1家。
近年来,水上运动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。江南区通过策划筹办休闲户外运动、水上运动、电子竞技等高端体育产业,拓展体旅+消费新路径。
“南宁除传统龙舟外,第一次在亭子码头举办了水上动力赛事。” 暮豚水上俱乐部主理人余嘉说。7月21日至23日,来自北京、海南、广东等全国各地的103位尾波冲浪、动力冲浪板选手和爱好者,前来参加2023年“乘浪而行”南宁市尾波与电动冲浪俱乐部邀请赛,在邕江上演“速度与激情”,释放青春激情、享受运动乐趣。
亭子码头正在进行水上运动项目。朱倪萱摄
随着中国—东盟国际皮划艇公开赛、南宁龙舟公开赛成功举办,尾波冲浪、浆板等水上运动火热“出圈”,江南区水上运动产业蓬勃发展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同时,江南区还开发利用水上休闲产业拓展旅游产业链,不断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。江南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何长使介绍:“我们策划实施‘亭子渡文化提升项目’,通过码头景观再现、大型墙绘、空间立体改造、非遗戏曲展演等综合方式,重塑老码头活力。”
暑期傍晚,夜幕将至,邕江之上,游轮来来往往,亭子码头旁,夜市摊位渐渐增加,人群开始熙攘,老码头活力重新焕发,而江南区的文旅融合也将展现新气象。